全國服務熱線:400-080-4418
前不久,新浪科技譯載了英國“經濟學人”的一篇雜文,從通俗角度講了點社交網絡規模的問題。牛津大學的人類學教授羅賓。丹巴(ROBIN DUNBAR)發現,人腦的認知能力限制了社交網絡的規模。根據他對大猩猩的大腦容量和社交網絡規模的研究,推斷出人類智力所允許的穩定的社交網絡規模平均應該不超過148人,約等于150人,這就是在學界著稱的“丹巴數字”。
現實世界如此,虛擬世界又如何?有社會學家常駐FACEBOOK網站進行研究,發現用戶的好友數量平均為120人,女性用戶的好友數略多于男性用戶。這證明了丹巴數字的正確。但是,朋友的數量規模是一回事,朋友間互動的質量是另一回事。這位學者又發現朋友間互動的強度與朋友數量成反比,也就是說,一個人和朋友來往越積極,越親密,這個人的朋友圈子就越小,越穩定。在FACEBOOK,當一個人有120個朋友時,只會給其中7-10名好友留言,更新狀態(STATUS)或者涂鴉(WALL),而只會和其中4-6名好友雙向互動(MAIL或者IM)。即使有少數超級交際草或交際花,朋友數量達到500人,能夠保持經常交流的也不過17-26人。也就是說,不管一個優秀的網絡平臺給人們社交帶來多大的方便,能夠交到多少朋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核心朋友圈規模基本是不變的,5-7個人而已。
這篇文章用了當今大規模的網絡數據證明了社會網絡分析界20年前就發現的道理,即人們用于社交的時間和精力為常量時,追求深入全面的互動只能減少社交對象的數量,追求社交對象的數量只能降低互動的次數和質量,二者不可兼得。在這個前提下,要想盡可能地增加朋友數量并保持相當質量的互動,我想至少有三種思路:
1) 多元社交----如果社交的基礎是信任,那么形成的社交網多半是一元化的,例如同家,同鄉,同學等等,這需要長期,全面和深入的互動為基礎。所以,這種朋友圈大不了,條件太苛刻了。如果社交不僅僅以信任為基礎,還有功利性,交換性,特定性的因素在,那么形成的社交網多半就會變成多元化的,例如同事,同好等等。有三個社交圈,每個10個人,應該比只有一個社交圈,卻有30個人好。雖然朋友數量是一樣的,但互動頻率和質量應該是圈子越多越好,而不是人數越多越好。給定社交的時間和精力,多元社交比一元社交效率高。
2) 異質社交----即使在一個圈子內的朋友,彼此之間的差異性應該越大越好,因為背景不同,品味不一的朋友間交流所帶來的信息多,資源豐富,而同一背景,同樣品味的朋友間來往,無非是相互強化大家的強項,而彌補不了共同的短處。所謂表揚不值錢,批評才值錢就是這個意思。例如一個美食圈,如果都是北京人三十多歲白領男士。吃來吃去脫不出一個模式,和自己一人吃差不多;而另一個美食圈,人來自不同省份,職業年齡性別不一樣,吃來吃去就會吃出新局面,每個人都會有新體驗。
3) 間接社交----為社交而社交是沒意思的,總該有個目的。所以,利用做事間接地促進社交也是提高社交質量的一個思路。現在網絡服務中相當流行的跟貼機制,共享機制,還有當紅的社交性游戲都是通過用戶享用某種服務間接地促進用戶間的社交。所以,寓社交于娛樂,寓社交于信息,寓社交于商務,都是很好的方法。反之,以社交助娛樂,以社交助信息,以社交助商務,不就是WEB2.0了嗎?
做WEB2.0的誰都想讓自己的網站上用戶的朋友越多越好,朋友間互動越多越好。但是,當二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如何找到佳平衡點就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以促進多元,異質和間接的社交的思路去看MYSPACE的交友加服務戰略和FACEBOOK的會友加開放戰略,各自的優劣還是可以看清楚的。可以肯定,兩家公司制定平臺戰略的時候不會有社會學家在里面搗亂,而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但摸著摸著,摸的就不是同一塊石頭,過的也快不是同一條河了。[Page]
MYSPACE的平臺架構鼓勵用戶自我生存,自我展示,然后通過互動結識新朋友。這樣的好處在于形成的朋友圈比FACEBOOK多元和異質。如果考慮到群組和論壇這兩層更廣泛的公共社交環境以及音樂和視頻兩大自我服務,社交的間接性也比FACEBOOK強一些。所以,現在它的人均PV是二十幾,比FACEBOOK的十幾多一倍,或者說用戶的粘性大一倍。但是,由于缺少把線下朋友帶上來這一招,也就使得用戶的朋友網上缺少了核心朋友圈(CORE NETWORK)這一層。用我上面的話說就是多元是多元了,但不是一元基礎上的多元;異質是異質了,但不是同質基礎上的異質;功利性,交換性的社交多了,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社交就少了。雖然MYSPACE后來也做了些補救,增加了促進真實性和會友的功能機制,但從根本上看,MYSPACE上形成的社交比較淺薄,比較片面,比較娛樂,現在出現用戶不增長甚至數量下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FACEBOOK的平臺架構鼓勵用戶把線下朋友帶上來,然后在這個老朋友圈里互動。這樣的好處在于朋友圈的相互信任度高,共同話題多,但和MYSPACE比就顯得比較一元和同質。早期它只局限在校園內,然后擴展到公司和同城,現在已經無限開放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過去的不足。但是,由于在根子上走的是會友的路子,新平臺上見老面孔,FACEBOOK就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擴大化和復雜化的IM和TWITTER,成了以溝通(COMMUNICATING)為主,全面社交和全面網絡生活的潛力被大大削弱。在這個平臺上,缺少結識新朋友的機制和空間,多元異質間接的社交能力比MYSPACE差一些,所以才出現了前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數字,看上去朋友數量很多,真正頻繁互動的很少。社交變成了熟交,生交很困難,魅力有限啊。
兩家公司都有繼續改進的機會,相比之下FACEBOOK的健康度更高些。有些戰術性的工作現在就可以做。例如,把朋友分組的功能做得再好些,引導朋友圈的多元化;例如,遵照丹巴數字把朋友數量限制在150人,然后淘汰沒有互動的死魂靈,補進愿意互動的新人;再例如,不僅按背景(同學,同國,同鄉)而且按行為(看相同新聞,用相同服務)推薦潛在朋友,等等。按兩家公司的實力,這些并不難做。怕的是心不在此,力氣都用在不相干的地方去了。我對FACEBOOK有信心,過去2年它的變化都在可理解范圍之內。MYSPACE就難說了,搖身一變成了娛樂性媒體也可能。要真是那樣,買櫝還珠的故事就有了新解,而且版本還是美國進口的。
Copyright 2008 © 上海網至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1006570號-13 滬公網安備 31011402007386號